【转载】绿色共保: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长三角一市三省将环境与经济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性思考,强化区域共保联治,共同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桑土宜宜,水波泱泱。5月26日,记者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中采访团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初夏时节,在南太湖畔的月亮广场,但见水波荡漾,远帆点点。
“曾经一度为了快赶GDP,粗放型经济大发展,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给南太湖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湖水污浊不堪,水质恶化。”在南太湖畔工作了25年的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原副局长李东民告诉记者。
百鸟齐鸣万木新。通过跨省联合治理太湖,太湖的水质一年好过一年。李东民说,10多年来,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衡量开发建设的最美标准,湖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累计投入30多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实施了生态修复、岸线综合治理、污染源整治、渔民居住上岸、基础配套等五大工程,搬迁关停涉污工业企业200余家。
去年6月2日,南太湖新区挂牌成立。全力打造全国“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南太湖新区拉高环保门槛,引进了一批高含金量的绿色科技产业,招才引智真正生出了“真金白银”。今年以来,南太湖新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673.7亿元,其中有七成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一季度,南太湖新区PM2.5浓度、空气优良率两项指标分别以29微克/立方米、97.8%位列全市第一。
太湖边赏日出日落,仁皇阁览湖城全貌,漫步区享新城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把事业和新家安在这里。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5月28日上午,记者随采访团走进上海市西部的青浦区,青浦区版图形状像一只展翅的蝴蝶,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示范区有一个独特的使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绿色是初心。”在该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所在地,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使命。比如针对太浦河水环境保护,如何平衡上游排污、下游饮水的问题,制定出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转向方案。
从去年11月1日揭牌半年多来,示范区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信用等8个方面加速制度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呼之欲出。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4类项目建设,梳理了近100个项目,目前重点推进33个亮点项目,如推进元荡生态岸线贯通等跨省域的重点工程,加快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月28日下午,记者随采访团来到苏州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生态绿道与绿水交融,环元荡美丽湖泊群项目就在这里。元荡湖是23个江苏省管湖泊之一,也是汾湖最大的淡水湖。“项目以元荡为中心,结合周边水系进行系统整治,主要包含水系联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道管护、防污控污、景观人文等8个方面,项目计划周期两年(2020年—2021年),总投资7.635亿元。”区建设局局长姚俊说。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周末苏滁竟不同,清流河畔听鸣虫。5月30日上午,记者随采访团来到滁州,走进苏滁清流河景观带,雨后初晴,微风拂面,满目苍翠,移步换景。
“苏滁清流河景观带(会峰路桥—滁马高速)全长约8公里,整体规划方案以现代设计手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滨水景观带,将绿色、生态理念与滨河景观乃至整个城市的景观规划相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特色生态的滨河景观区域。”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永宾介绍,原来的旧河道每逢汛期易被淹,现在不仅解决了汛期防洪难题,还打造出了让人赏心悦目的特色景观。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长三角一市三省将环境与经济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性思考,强化区域共保联治,共同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