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局长专访|淮南: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 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根本性转变,形成了“提气、降碳、强生态,治水、固土、防风险”大格局。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从顶层设计层面对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日前,淮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束学叁接受了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和安徽环境新闻网的专访,详述淮南市落实国家和省相关部署的具体举措与成就。
局长束学叁。
记者:束局长您好!“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根本性转变。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为新安晚报驻淮南站记者,我亲身感受到了淮南的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请问淮南市开展了哪些工作?
束学叁局长:2021年,淮南市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着力开展了“五大攻坚行动”:
一是夏季臭氧防控攻坚行动。开展2次VOCs走航监测,编制5家重点涉VOCs企业一行一策,对存在突出涉VOCs环境问题的16家企业立案查处,罚款53万元。组织开展涉VOCs企业专项执法检查,登记企业167家。
二是“清洁城市”攻坚行动。加大清、洗、扫等机械作业力度,冲洗道路及护栏、路侧石积灰,修复破损路面,做到“路见本色”。查处整改违章蓝牌小货车和搅拌车42台,不洁车辆78台次,信用考核计分25家次运输企业及所属渣土车55台,现场处罚违规运输渣土车27台。
三是“清零散煤”攻坚行动。严格散煤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使用各环节监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城管、交警等部门联动执法,加强落地管理,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劣质散煤违法行为。排查取缔了境内6个散煤加工点,取缔经营性小煤炉、炉灶974余个。
四是“清理黑烟车”攻坚行动。生态环境、交警联合开展路检路查156次,检查检测车辆2946辆,查处尾气超标车辆396台。依托固定遥感监测机动车370万辆次,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5000台。依法对215台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处罚并驱离淮南市。
五是电厂超净排放改造攻坚行动。印发《淮南市进一步推进燃煤电厂深度治理实施意见》,对全市燃煤电厂实施超净排放改造,全年完成深度治理10台机组。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合力,2021年全市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改善幅度全省第5;PM10平均浓度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改善幅度全省第4;优良天数比例74.8%,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6。三项主要指标实现“两降一升”,改善位次全省靠前,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记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双碳”背景下,淮南市污染防治工作将如何应对?
束学叁局长:淮南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消费量占全省的22%,但国土面积仅占全省3.9%,造成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高”,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全省均值的2.4倍,SO2排放强度是全省均值的3.5倍,NOx排放强度是全省均值的2.1倍。这是宏观数据表现,从排放来源上看,淮南市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是同根同源同过程。电力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98万吨,占全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9.1%;PM2.5排放量为7009吨,占全市排放量的41.2%;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596吨,占全市排放量的82.8%;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0017吨,占全市排放量的54.4%。交通运输二氧化碳占2.7%;PM2.5占5.1%;二氧化硫占4.2%;氮氧化物占39.8%。建材行业二氧化碳占1.8%;PM2.5占1.5%;二氧化硫占5.6%;氮氧化物占2.3%。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占1.3%;PM2.5占4.2%;二氧化硫占0.8%;氮氧化物占1.0%。可以看出对淮南市“双高”贡献突出的为电力生产行业,这与淮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息息相关。
淮南市实现资源城市转型发展,减污降碳是主要抓手。2021年,淮南市虽然空气质量取得了显著改善,但全市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双高”现状还没根本改善,这个难题不破,淮南绿色转型发展就很难实现。“十四五”期间,我市污染防治工作将紧密围绕城市转型发展需要,着力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全力突破“双高”困局,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淮南实际的资源城市减污降碳之路。
记者:实现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是淮南的迫切需要,也是一段艰难的长远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能发挥哪些作用?
束学叁局长: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确实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思路对头、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够实现。在这一进程中,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主要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变交通运输结构、实现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化体系、促进社会性变革”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淮南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一是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淮南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以2019年为例,淮南市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24.2%,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47.0%,SO2排放量下降58.9%,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67.3%。与之相对应的,淮南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提升,PM2.5浓度由2017年的61.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48.1微克/立方米,优良率由2017年的57.7%上升到2020年的72.7%,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通过减污降碳的进一步协同治理,随着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和碳汇林的增加,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必将持续改善。
二是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上持续发力。煤电行业长期以来是淮南市的主导产业,二氧化碳、PM2.5、SO2、NOx排放量占全市比重大,污染强度高。同时淮南市还有众多水泥、建材、化工等两高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将逐步淘汰部分两高企业落后产能,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
三是在改变交通运输结构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淮南市机动车对PM2.5浓度的贡献率高达24.4%,淮南市40余万辆机动车中清洁能源车辆仅占0.9%。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传统燃油汽车将逐步淘汰,新能源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货运车辆将更加普及,机动车污染排放将大幅降低。淮南市汽运比例逐步降低,铁运、水运比例进一步提升,推动运输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在实现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化体系上持续发力。建筑业消耗了自然资源总量的40%,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将推动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民用建筑竣工面积约1080万m³,绿色建筑竣工面积约704万m³,占比达65%。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约78万m³,占比为7.2%。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不断推进,淮南市新建建筑全部实现绿色建筑,节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绿色建筑助力实现新型城镇化体系。
五是在促进社会性变革上持续发力。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必须高度重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每一个人树立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做起,身体力行,让节约用电用水、购买环保产品、垃圾分类回收、绿色出行等成为一种习惯,以每个人的一小步换来社会的一大步,为建设低碳社会作出贡献。
记者:您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淮南市转型发展的希望,也坚定了转型发展成功的信心。淮南市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上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束学叁局长:“十四五”期间,淮南市将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为抓手,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有关政策,深度融入“皖北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主要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深化工业低碳发展、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三个重点上聚焦着力。
一是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上聚焦着力。主要包括“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持续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培育绿色新兴产业”三个方面。
在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方面。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持续推进发电、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产出率,降低排放强度。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开展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全力打造国家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国家煤电和新能源清洁电力生产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在持续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方面。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依托淮沪煤电、淮浙煤电等六大电厂,全面推行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模式,提升煤炭就地转化率。实施“扬煤吐气”发展战略,重点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力度,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氢气等煤制气产业,努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建成投运国电寿县肖严湖分散式风电项目和大唐淮南风电场工程项目;扩大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在加快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方面。提升完善优势产业工业集聚区,打造寿县工业园成为合淮先进制造业承接转移示范区,加快推进潘集经济开发区、凤台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建成淮南生物医药工业园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输出地,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地方名优农产品产业链。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与工业、农业等协同发展应用示范。
二是在深化工业低碳发展上聚焦着力。主要包括“抑制高碳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推进园区绿色循环改造、推动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升级”三个方面。
在抑制高碳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方面。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扩张,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审慎引入高耗能大项目。对发电、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平均先进碳排放对标机制。到 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
在加快推进园区绿色循环改造方面。实施淮南经开区等六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绿色升级改造,着力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建设水平,实现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在推动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升级方面。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依托淮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及万泰电子、中科八所、新光神等骨干企业,加快健全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打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补强煤化工、装备及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链短板。全面整治“散乱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依法依规有序推进落后产能淘汰,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创建。
三是在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上聚焦着力。主要包括“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乡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四个方面。
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按照“东进、南聚、西联、北控”的城市战略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转变。切实强化城市资源环境配套统筹衔接,促进居住与就业平衡,从源头降低城市系统消耗,为低碳发展奠定城市空间基础。
在加强城乡低碳发展方面。积极改善城镇供热系统,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锅炉、工业废热利用和分布式能源等,实施主城区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项目,启动淮南中能LNG综合利用项目、洛河门站改扩建应急储气调峰设施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镇节水改造,重点实施城市生态景观、城市绿化等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建设再生水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推进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和社会管理数字化。
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扩大绿色建筑实施范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为重点,着力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
在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构建“三纵三横”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四纵四横”高速网、“四环七通道”干线公路网及“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打造江淮航运枢纽(淮南)临港经济区。加快城市内部“微循环”道路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按照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交通运输能源结构,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船舶使用,鼓励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作业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