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2025-06-04 17:33信息来源:淮南市生态环境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总体情况

2024年,淮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地表水24个监测断面(点位)优良水质比例为91.7%,水质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3%。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好,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各类功能区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70.8%。土壤和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安全水平。

二、城市环境质量

(一)环境空气。

2024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一级65天,二级218天,三级轻度污染69天,四级中度污染13天,五级重度污染1天;全市年度环境空气达标天数比例为77.3%,与上年相比下降3.2个百分点;全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为3.87,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7156微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87.6%。年均值为40.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上升3.4个百分点。

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10262微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96.0%。年均值为6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二氧化氮(NO2)日均浓度范围为547微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100%。年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9.5个百分点。

二氧化硫(SO2)日均浓度范围为213微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100%。年均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12.5个百分点。

一氧化碳(CO)日均浓度范围为0.21.1毫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100%。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为0.8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上升14.3个百分点。

臭氧日最大8小时(O3-8h)滑动平均值范围为16227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90.4%。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为16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9个百分点。

(二)酸雨。

2024年,全市降水pH值范围在6.216.98之间,年均值为6.55。全年未出现酸性降水,酸雨频率为0。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三)降尘。

2024年,全市市区降尘量均值为4.3/平方公里·月,各县区降尘量均值在3.44.9/平方公里·月之间,均达到考核要求。与上年相比,市区年均降尘量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注:根据安徽省政府2018年印发的《安徽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实施降尘考核。皖北各市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7/平方公里·月,其他城市不得高于5/平方公里·月。

三、水环境

(一)地表水。

2024年,全市地表水24个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比例为91.7%,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类水质比例8.3%,总体水质状况优。

8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质比例为87.5%类水质比例12.5%,水质总体状况良好;11个省控断面中优良水质比例为90.9%,水质总体状况优。

河流:全市辖区内淮河干流水质状况为优,永幸河和丁家沟水质状况为优,西淝河、东淝河、架河、泥河、万小河、瓦西干渠、陡涧河和便民沟水质状况为良好。20个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比例为100%与去年持平。其中黄圩和丁家沟河口断面水质均有所好转(→Ⅱ类),五里闸(II→Ⅲ类)和西淝河闸下(II→Ⅲ类)水质均有所下降,其他断面水质保持稳定。

湖库:瓦埠湖焦岗湖点位水质年均值符合类标准,水质状况为良好;高塘湖和安丰塘点位水质年均值符合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安丰塘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焦岗湖、高塘湖和瓦埠湖营养状态均为轻度富营养。与上年相比,安丰塘点位水质类别由下降类,瓦埠湖、高塘湖和焦岗湖点位水质类别保持稳定。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24年,淮南市东部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平山头水厂、袁庄水厂、凤台水厂和寿县二水厂等5个在用县级及以上地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年取水量12496.4万吨,水质达标率100%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

(三)地下水。

2024年,全市地下水区域考核点位寿县八公山乡团结村-珍珠泉水质类别符合类,凤台县政府大院内和潘集区贺疃乡朱集西煤矿工业广场水质类别均符合类,寿县迎合镇常圩村(3046A)和寿县迎合镇常圩村(3046B)水质类别符合类;污染风险监控点位凤台县桂集镇王圩村水质类别符合类。与上年相比,扣除地质背景因素影响,各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四、声环境质量

2024年,全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1.6分贝,与上年相比上升0.4分贝,噪声总体水平稳定保持二级,声环境质量较好。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6.6分贝,与上年相比上升0.4分贝,噪声强度等级稳定保持为一级,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

各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为70.8%,昼间达标率为83.3%,夜间达标率为58.3%。与上年相比,昼间达标率减少0.5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减少6.7个百分点,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减少了3.5个百分点。

五、农村环境

2024潘集区、凤台县和寿县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91.790.992.5级别为优,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

全市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全年监测有效天数共9563个村庄,空气质量寿县安丰街道为优,其余两村庄均为良。与上年相比,全市农村环境总体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最佳状态。

全市农村县域河流湖库水质达标率为85.7%,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与上年相比,农村县域河流湖库水质达标率上升10.7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

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为87.6%,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推动寿县按照优化一批、扩建一批、淘汰(降级)一批思路试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一站一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全县增加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量1050/日,节省运维费用102/年。

全市农田灌溉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国家及省监管清单中已完成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寿县茶庵镇精神村沟渠和八公山乡郝圩村沟渠达标率100%

六、土壤环境

2024年,淮南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

七、辐射环境质量

2024年,淮南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累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保持正常环境本底水平。地表水放射性核素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远低于评价标准指导值,土壤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2024年,全市电磁辐射环境总体较好,市区和郊区电磁辐射综合场强满足国家标准,移动通信基站和输变电线路监督性监测结果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2014)相关要求。

与上年相比,全市辐射环境保持稳定。

八、生态环境

2024年,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59.59,生态质量等级为二类,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

九、成效措施

2024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措施,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对标先进制定规范:对标长三角地区,制定淮南市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十达标措施,明确施工扬尘管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从工地围挡、物料覆盖、洒水降尘等多方面规范施工行为,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2.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空气质量联席会商、重点区域监督帮扶、快速联动反应等一系列机制,通过定期会商分析空气质量状况,针对重点区域开展精准监督帮扶,对突发污染问题快速响应处置,全年发布建议2411条,帮扶县区100余次,推动解决问题1393个。

3.制定全过程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制定《淮南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过程监督管理办法》,规范排查识别、成因分析、系统治理、项目管理、长效管控、责任追究的全过程,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系统性指导,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4.出台多领域协同政策:联合多部门出台金融、税务、交通等领域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政策。如《金融支持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推出绿色贷转型贷;出台绿色税务标签,为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3.69亿元;出台《淮南市交通运输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施方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使铁、水运输量占比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745.76个百分点。

5.构建应急联动网络:联合5部门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5个地市签订《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协议》,跨市界县区签订协议9个,实现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全覆盖;联动合肥市开展东淝河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提升跨区域应急实战能力。

6.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家《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将淮南实践融入国家标准,提升在减污降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突出三个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

1.大气污染防治

1)行业源深度治理:推动全市28台燃煤发电机组达到超净排放水平,助力27家企业完成清洁能源替代;督促213家企业完成第二轮活性炭更换,加快推进凤台电厂、平圩电厂煤场封闭改造项目建设;淘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15台、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小锅炉16台;推动49座砖瓦窑企业完成脱硫设施升级改造,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移动源系统治理: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368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64辆、出租车463辆、轻型环卫车17辆;建成全省第一座重卡换电仓,首批20台新能源车顺利投用,降低移动源尾气污染。

3)扬尘源精细治理: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十达标要求,加强对建筑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源的监管,累计发现并整改扬尘问题920个,有效控制扬尘污染扩散。

4)社会面源常态治理:建设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102个,年利用秸秆111.57万吨,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噪声、道路扬尘扰民四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排查整改问题6188个,清理占道经营性小煤炉164个,改善环境质量。

2.水污染防治

1)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对淮河干流及13个主要支流河湖开展全面排查,为1401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一口一档,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监管体系,严格管控入河排污行为。

2)推进污水直排治理:排查整改全市重要河流湖泊相关问题63个,并组织重点问题回头看,确保污水直排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防止污染反弹。

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编制完成3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划分调整技术报告;针对东部城区等5个饮用水水源地,修编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4)深化工业园区治理:推进整改污水收集处理问题7个,确保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实现污水全收集、排放全达标。

3.土壤污染防治

1)加强源头整治:全面推进4个地下水双源调查超标点位风险管控,持续抓好全市5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16个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土壤和地下水周边监测,从源头预防污染。

2)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3轮次回头看巡查,印发20期巡查通报;完成41个农村污水治理任务、85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2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3)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全市17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总核准经营规模达44.8万吨/年;开展煤系固废突出环境问题排查40家次,整改问题5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18个市直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探索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路径。

(三)突出问题整改,生态环境执法刚柔相济

1.常态化问题排查整改:持续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常态化排查,重点整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群众身边的问题,全年排查问题835个,完成整改717个,居全省第5;围绕煤系固废、黑臭水体等重点问题开展线索摸排,制定整改方案,跟踪督办落实。

2.全面回头看与彻底整改:围绕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开展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的686件群众信访件,已核查621件;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的783件群众信访件,已核查678件;对整改反弹或不彻底问题重新交办并披露。联合多部门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督查督办,印发督查通报9期、专报9期,交办问题13167个、印发提示函(警示函)78件,现场督查96次。

3.强化执法监管:深化与政法部门工作联动和行刑衔接,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件;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查处自动监控环境违法案件24件,罚款145.6万元,办案数量提升60%;开展专项执法行动20余次,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25件,处罚1210.65万元;典型案例被省厅采纳并发布3起,案卷平均得分96.40分,居全省第一方阵。

4.柔性执法服务:秉持包容审慎、科学监管原则,帮助51家符合条件的单位完成信用修复;办理免罚案件43件,免罚金额750.7万元,免罚案件数量与金额双增长,居全省前列,实现执法力度与温度并存。

(四)强化隐患排查,信访处置治重化积

1.筑牢风险防控线:围绕一废一品一重、核与辐射、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地块等领域,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549家次,办理环境应急违法案件12件;新增环境应急预案修订及备案企业175家;完善水污染环境应急防控体系,对淮河和东淝河干、支流一河一策一图进行现场核查,淮河段增补应急点位75个,东淝河段增补应急点位135个。

2.高效处置信访问题:落实绿色桥梁连民心绿心恳谈信访办理机制,召开绿心恳谈会5次,集中处理信访问题2批,化解重复信访和集中投诉问题20140件次;严格落实领导带案下访制度,局领导班子带案下访办理信访件36件;全年受理信访件2134件、办结2089件,受理率100%、办结率97.9%,群众满意率3.59分,较上年度提升14.7%,居全省第7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