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淮南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谋划

发布时间:2025-09-23 09:58信息来源:淮南市生态环境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亮点

2025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1-6月份,全市PM2.5浓度46.6μg/m3,同比改善0.6%;优良天数比例74.6%,同比改善6.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1天(为沙尘引起,可扣除)。8个国考、11个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均值优良率100%,有望分别实现年均值连续4年和3年达标;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31个万人千吨乡镇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即时传输有效率99.21%,数据补全传输有效率99.24%,有望连续6年双居全省首位。

(一)空气环境质量深化攻坚。以技术深挖减污潜能,推广新型治理技术,7家电厂完成高效烟气净化技术运用;在新集一矿成功运用回风井治理技术,粉尘浓度下降明显,并在朱集东矿、顾北矿制定方案、启动实施;探索氨排放控制,在高新区实验氨气在线监测,实验室方舱启动同步观测。以转型助推产业升级,在全省率先开展煤炭、火电、生物质、垃圾发电深度治理,推进10座煤矿、14家燃煤电厂、7家选煤厂、2家垃圾厂“创A”工作;完成VOCs源头替代25家,砖瓦窑企业39家完成湿电除尘改造、21家优化脱硫工艺。加快推动清洁运输,提前淘汰老旧营运货车210辆,新增新能源公共用车212辆,推动潘集新能源重卡换电项目持续扩能,新增建设7+1型换电站1座、换电仓1台,已投入新能源货车38台。以严查管控面源污染,开展扬尘污染联合检查,抽查建筑工地、码头堆场等44处,移交问题50余个;巡查发现裸露土地11处,已整改完成5处;开展机动车及非道路机械专项检查,检查机动车检测机构22家,暂停联网12家,发现问题338个,召回车辆66台次;强化秸秆禁烧,巡查发现火点504个,对乡镇干部通报批评185人次,诫勉谈话4人次,停职处罚1次。以帮扶推动精准治气,依托环境监测总站,对12家企业诊断帮扶问题156个;对涉气企业开展低效失效帮扶101家次,形成帮扶建议454条;对空气显著恶化或污染较高的县区,开展“灭泡”行动,排查污染源722个,交办问题117个;对潘集区进行驻点帮扶,交办问题58个。

(二)水质均值持续稳定达标。聚焦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污水直排问题整治“回头看”,自查问题15个,已完成整改9个;持续开展规范化整治行动,全市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74.7%、重点河湖整治完成率75.9%。聚焦汛期水风险防控,组织排查汛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国省控断面周边污染源、城市建成区入河排污口等水环境风险隐患15个,整改完成9个;曝光水污染问题11个。聚焦美丽河湖建设,推荐焦岗湖案例参与省厅开展的第三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三)土壤环境保持安全稳定。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整治,对2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201家加油站开展地下储罐防渗漏自查;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专项整治,督促2家地下水超标企业,落实污染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固废及新污染物整治,开展煤矸石堆场排查45家,发现存在问题10家,已整改完成7家。指导5家企业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并通过省级审核。加强“无废城市”建设,中国石化淮南油库及舜耕加油站通过综合评审验收,全市首个“无废细胞”成功落地。加强自然生态监管,聚焦老鹰山生态修复问题,联合检查4次,目前已整改完成;组织毛集实验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四)农村环境治理逐步推进。推行网格动态管理,由县区生态环境部门包保全市70个乡镇(街道),将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监测、核查等任务落实到人、包片到镇,动态新增黑臭水体57条,已整治完成32条。实行常态巡查监测,对已完成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回头看”巡查和采样监测,印发巡查通报4期。对193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优化运行效率和处理能力。联合畜禽污染防治,联合排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19个,整改完成16个;调查畜禽粪污集中处置中心3个,对存在问题的1个已整改完成。上半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61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32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成12个。

(五)环境问题整改持续加力。抓好“回头看”,对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整改情况“回头看”165件次,重新交办对整改反弹、整改不彻底的63个问题,部分问题列入警示片披露,并与市纪委监委、市委督查考核办联合督办,目前督察反馈问题13个,其中个性问题4个涉及7项内容,已完成4项。251件信访件,完成整改240件,已验收销号178件,剩余73件。抓好“常态查”,排查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533个,整改完成156个,在全省排名靠前;加强督查督办,对76个问题进行催办督办、提示提醒。抓好“重点改”,紧盯省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目前交办信访件125件,已办结44件。做好黄部长调研督导我市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目前凤台县已整改申请销号,寿县正在整改推进中。

(六)减污降碳创新推向深入。完善体制机制抓标杆,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企业和标杆项目培育和创建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对潜力企业重点培育、树立标杆。开展美丽城市建设本底评估,申报国家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强化金融助力抓保障,深化“绿色贷款”“绿色税费标签”,为864家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6.39亿元。市工商银行率先完成全市第一笔企业排污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聚焦项目谋划抓落地,组织编制2025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项目库,43个项目进入国家申请库,总投资80.09亿元,15个项目已到位第一批专项资金3.21亿元。打造淮南样板抓宣传,在今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我市就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做典型发言。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专题报道淮南减污降碳典型案例。

(七)服务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严守发展红线,开展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五年跟踪评估,运用分区管控成果为项目的选址选线、环评前期研判等提供服务30余次。聚焦项目引领,今年中央生态环境资金新增入库项目15个,总投资4.87亿元;其中实施库4个,总投资1.68亿元。优化为企服务,推进窗口内部全事项“受理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市审批建设项目环评110个;深化“盲盒”式环评复核,开展复核15件。为群众办实事,持续开展“四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排查整治餐饮油烟、恶臭、噪声、道路扬尘扰民等问题4141个。

(八)环境监管效能优化提升。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健全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污染源用电监控平台完成68家企业、281个点位的接入工作,推送有效报警信息33条;组织开展春季执法集中培训;开展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抽查涉企案卷170余件,纠治案卷问题2个、执法规范问题3个;办理环境处罚案件66件,处罚300余万元,分别同比下降23.2%、41.19%。完善应急防控机制,与应急、交通、消防等部门,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共享机制,更新完善市级应急物资信息库,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128家次,立案查处2件。加快信访矛盾化解,领导带案下访12件,12家64件次积案实现动态清零,信访件受理493件,已办结475件,未出现超期件。

二、当前形势分析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艰巨。大气方面,全市PM2.5浓度改善高开低走,烟花爆竹燃放、秸秆焚烧影响显著;锅炉淘汰较缓慢,臭氧污染管控仍有不足,扬尘污染治理有待加强,餐饮油烟问题仍然突出。水环境方面,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多发频发,焦岗湖断面连续2个月水质Ⅳ类,下半年水质稳定达标任务艰巨。土壤生态方面,黑臭水体“以用促治”不够,返黑返臭频繁发生。农村生活污水过度依赖集中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方式较少。

二是环境监管水平存在短板。执法检查专业性不足、深度不够。在主动发现、精准识别、问题线索挖掘上不够。信访件答复内容不精准,处理过程粗放。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故障率偏高、校准校验存在不合格问题。

三是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不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较重,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餐饮油烟、噪声污染等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不够,排污口未做到数字化管理。

三、下半年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

一是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大气方面,强化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加快推广新型治理技术运用,提前谋划部署秋季禁烧和烟花爆竹禁放,积极应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确保完成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39μg/m3、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75%、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累计减排量分别达6485吨和1321吨等目标。水环境方面,重点攻坚焦岗湖、高塘湖、东淝河(瓦埠湖)等河湖不稳定达标断面,确保Ⅰ—Ⅲ类断面比例保持稳定,不出现较大波动,Ⅴ类、劣Ⅴ类断面保持清零,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分别达1.08万吨、494吨。土壤方面,完成82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6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30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

二是持续深化突出问题整改。围绕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专项督察、黄部长调研督察等反馈的问题和信访件,加快问题整改。持续抓好常态化发现问题排查,加快整改进度。坚持绿心恳谈、带案下访等信访制度,加强与“12345”热线对接,精准化解重访积案。持续推进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三是持续深化减污降碳试点。重点跟进40个重点项目建设,争创5家标杆企业、10个标杆项目,对金融机构进行“绿色产品”摸底。对接跟进国家美丽城市试点申报情况,力争进入试点城市名单。推动新桥园区活性炭再生中心和集中喷涂中心项目按时建成。加快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节能降碳改造。开展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试点建设。探索和推广碳排放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

四是持续深化监管效能。深入挖掘非现场执法监管模式,充分利用无人机、在线监控平台等手段拓宽执法维度。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以环境应急大练兵专项活动为抓手,夯实跨界联防联控协同机制和多层次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电子围栏智慧监管,确保监测站点稳定运行。加快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研究制定淮南市排污许可实施方案,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