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 倾力打造“绿色牌”,提高生态竞争力
本报记者 夏胜为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一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推进制度创新、防治重点领域污染、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竞争力,奋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闯出新路。
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一揽子政策引领绿色发展
近日,《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出台,提出将强化调控、治污减排、防控风险、保护生态、提升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到2020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年来,我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政策文件。 《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安徽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试行)》《安徽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试行)》等密集出台,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可靠的保障。《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随着《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出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部门职责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告别部门“单打独斗”。各级党委、政府建立“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责任体系,主要领导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
今年是我省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省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专项小组精心制定行动纲领,出台《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绿色循环低碳经济、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五大方面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职责分工、项目专栏和年度计划。配套施工方案同步出台,绿色发展行动“千帆竞发”。
聚力防治重点领域污染,环境总体呈改善趋势
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更良好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年来,我省加大治污力度,认真解决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各地围绕工业、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打出治污“组合拳”。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周调度、月控制、季度预警、年度考核、公布排名等方式,不断压实工作责任,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去年全省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1.98万辆,其中黄标车11.27万辆,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淘汰任务。秸秆禁烧成效显著,全省秸秆焚烧火点29个,火点数下降到全国第22位。 2016年,全省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由2015年的80微克/立方米和5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77微克/立方米和 53微克/立方米。当前,全省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
继向大气污染宣战之后,我省去年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各地按照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部署,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当年,省、市、县层层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水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淮河、长江、新安江3个流域水质均达到国家确定的年度目标。全省列明225条城市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今年一季度,全省10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6.4%,超过年度目标。目前,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体系正在全省建设,年底覆盖全部河流和湖泊。
污染治理,加快还旧债、不再添新账。一年来,我省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去年全年适用新环保法查处案件1870件,同比增长369.8%。其中,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24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40件。今年一季度,环保部门已移送行政拘留案件30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1件。去年,环保部门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2456份,罚款1.37亿元,较2015年增长78.5%。重典治污,让环境违法者付出巨大代价,形成强大震慑。
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顶着 “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光环,新安江上下游区域持续合作,进入第二轮试点。上一轮试点期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连年达到试点目标要求。经财政部、环保部批准,第二轮试点于去年续约。黄山市成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探索“以保护带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新路径,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在皖江生态文明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黄山国家公园、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多点发力,力争到2020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加快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即推进皖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构建皖江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淮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皖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推进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设环湖生态产业带和特色城镇;坚持生态为基、制度先行,推进大黄山国家公园创建;依托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构建皖西地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随着《“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施工方案》本月初出台实施,各项行动正在全面推进。
造林绿化是构筑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去年,我省新增造林逾120万亩。今年一季度,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1.6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36.06%,各市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7年度人工造林任务。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完成18万亩、封山育林完成40万亩。肥西官亭国家生态公园、巢湖半岛国家级湿地公园获批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全省共创新中国成立家级生态县1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57个;省级生态市1个、省级生态县(区)24个、省级生态乡镇521个、省级生态村1167个。城乡生态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线三边”治理等,助力改善环境,打造宜居家园。